欢迎来到苏州市光华中学!

课题研究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师发展 >> 课题研究 >> 正文

申报成果报告

  身处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我校在制度、政策、管理等层面积极保证学校信息化发展,陆续兴建了未来教室、OKAY智慧教室、智能笔教室、创客实验室等信息化教室,成立信息化教改项目组、创客团队,开展基于大数据分析基础上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在专家指导下,立足本校实际,形成了以信息化项目组团队为引领,全校师生参与的信息化教改实验氛围。学校积极打造多学科、常态化教改实验,创新教法、学法,努力打造高效、精准的教学环境,促进师生核心素养提升。经过三年多实践,已初步形成并完善了一套涵盖课堂教学、数据分析、评价体系、教科研探索的教改模式,基本上做到学生全覆盖、教师全参与,逐渐内化为师生内在品质,取得了一定的可供借鉴参考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一、信息化条件下的大数据学情分析

  学校基于大数据挖掘、整理和分析,研究生情、师情、校情,为教育教学的研究提供依据,为教育教学有效策略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撑。搜集和分析学生课上、课中、课后的学习、生活数据,及时全面掌握学生情况和动态,开展分层教学和个性化辅导,提交教与学的效率。通过教师课堂教学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使教师开展自我反思和提高有了依据,便于教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各项素养和能力,更好的开展教学改革实验。借助信息化平台,如情分析系统、阅卷系统、在线作业系统等,高效、全面的获取和分析数据。当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情分析系统,多维度全方位分析、了解学情和师情。

二、大数据分析基础上的教学模式转变

   基于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开展高效的、智慧的教学:

  1.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信息化与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探究

   结合本学科特点研究信息化的与学科教学的有效结合点,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常态化教学模式和方法,得到了具有借鉴价值的结论。教科院信息化专项调研活动中开设公开课获好评。

   除了教育信息化常态化使用研究之外,还开展了信息化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课程研究,就有代表性的是融合课和直播课:

   融合课,包括育与技术的融合、多门学科之间的融合,是由一名教师为主导,其他学科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教学得课程。融合课构思巧妙,将多学科的知识关联呈现,提高了学生知识的整体性和运用的灵活性。

  直播课,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教师对多名学生的远程授课。教师运用未来教室的远程教研系统进行校际直播;利用OKAY云系统对学生进行直播授课和一对一答疑。初三某班因传染病停课在家两周,教师利用直播课堂、微课、测评等途径,组织学生在家里按课表上课。返校后学生直接参加二模考试,该班学生成绩不降反升,实际使用效果良好,这对于我校教师未来全面推广使用线上教育提供了经验和基础。

  2.分层教学

  通过对学生作业、测验情况的大数据分析,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适切的教育。通过分组学习、微课讲授、学生自主观看学情系统推送讲解等方式,对自分层教学,有效解决了同一班级不同学生的需求矛盾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适切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3.个性化辅导

  通过对学生每次作业、测验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辅导。通过在线作业系统自动生成针对性训练和教师组题两种方式,布置差异化作业,减少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更具针对性地满足学生需要。

三、教改环境下的师生共同成长

  信息化教改实验班不单改变着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方式,也在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师生,慢慢渗透为内在品质。

  1.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

  1)更严谨

  严谨求学,一丝不苟,学生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目的性。我校六、七年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为了纠正读音,在学生PAD上下载安装学习APP,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相互提高;STEM课程在我校推广以来,开设了丰富多样的探究性活动课程,学生通过培训和比赛,不断自我反思,以严谨的学术作风来要求自己,并反馈到学习之中,实现学习和兴趣拓展全面发展。

  2)更善思

  我校在深入推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推出了系列融合课,将各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锻炼,更乐于也更善于思考,学习兴趣更加浓厚。结合云端推送的学习资源,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实现全面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更乐于探究

  随着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践的不断推进以及STEM课程的不断完善,学生的探究意愿和能力都在不断提高。3D打印从最初的简单模仿,到现在学生自主设计,、打印、上色,再到做成系列、搭建沙盘;对学校周边文化的发掘,从起初的行走、印象苏州,到后来的实践木刻、年画、剪纸……,到现在的二十四节气与桃花坞地区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学生的羽翼在一步步丰满,他们对学习、对未来充满了渴望。

  可以说,除了学生的学习品质在提升之外,学生的精神面貌也越发积极向上,永远都是活力满满,正能量满满,即便到了初三,学生也没有出现对学习的倦怠。这是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收获。

  2.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教师在陪伴、见证学生成长的同时,自身素养也在不断提升。教师更主动的思考、研修,更加注重团队协作。

  1)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同班、同学科任课教师,会经常听其他老师上课,记录详情,并及时进行沟通。有教师要开课或者录制优课,其他教师会不厌其烦的反复陪着他备课、试上。当学校有外交流展示,所有教师一起准备准备材料、制作PPT、发言稿。即便有些教师没能登台介绍,们始终都会陪着其他教师一起练、修改,做幕后英雄。

  2)教科研能力的提升

  为了做好教改实践,学校在2015年就确定了十个研究方向(研究学生 研究数据 研究课型 研究学科 研究章节 研究教师 研究节奏 研究课例 研究时段 研究功能),所有教师均要都要选择一个开展深入研究。确定了研究方向,教师参与教改实验就有了动力,随着思考、研究逐渐成了习惯,教师们也会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再局限于十个研究方向。2015年教育局未来教室应用论文比赛,我校七人送报论文,全部获奖,不乏一等奖二等奖。还获得了优秀组织奖。2017年市级信息化微课题,我校共十一名教师积极申报,最终有四位教师主持的微课题获得立项。

  四、策略实施所获成果

  1.我校成为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工程中心全国数字化应用示范校。

  2.我校成果在国家、省市各级专业研究领域作交流分享:

  2016.4.20,在华中师范大学对荆州地区教育局作《一个人的大数据》专题培训报告。朱向峰校长受聘担任研究生辅导老师。

  2015.5.19, “教育部—中国电信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种子校长集中培训”活动中,做了《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化环境中有效教学策略》的专题报告。黄素心副校长受聘成为“教育部——中国电信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成果主要内容(续)升项目”指导教师,承担校长工作坊主持与管理培训任务。

  2015.11,参加全省薄弱学校质量提升工程现场推进会,做专题讲座《从蒲公英课程走向核心素养》。(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2016.3,参加国培项目教育示范性综合改革项目网络研修直播活动,作专题讲座《当蒲公英遇上大数据》。(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2016.3,在苏州市直属学校教科研专题研讨会上主题讲座《基于大数据背景的教育科研》。(苏州市教科院)

  2016.4,中央电教馆对我校教育数字化工作进行调研考察,我校智慧教学工作获好评。

  2016.4.20,在华中师范大学对荆州地区教育局作《一个人的大数据》专题培训报告。朱向峰校长受聘担任研究生辅导老师。

  2016.4,在苏州市第五中学、田家炳初级中学、苏州市第十二中学校作专题报告。

  2016.5,在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江苏省初中薄弱学校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培训班”上做《基于大数据背景的核心素养培育》主题发言。(江苏省教科院基教所)   

  2016.5该文获2016年苏州市“信息化教改暨未来教室”项目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苏州市教育局、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工厂技术研究中心)

  2016.5.12,苏州市教育局第二十四期对话青年教师活动,主题为“数字教师”,我校多名教师进行交流展示,获各级领导、兄弟学校教师好评。

  2016.6.15,在苏州市“信息化教学暨未来教室项目”研讨活动中开设讲座《相呴相济的e群人》。(市教科院)

  2016.6.15,在苏州市“信息化教学暨未来教室项目”研讨活动中开设公开课《印度》。(市教科院)

  2016.12.15,公开课《一次函数复习》。(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7.6,《7.5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被评为区县级优课。(苏州市教育局)

  2017.9.1,《中国石油进口攻略》,2017年中国教育电视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中国教育电视协会,中央电化教育馆)

  2017.12,苏州市信息化教学能手初中地理组一等奖。(苏州市教育局)

  2017.12,《水资源》获“领航杯”2017年江苏省信息化教学能手大赛初中地理组二等奖。(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

  2018.1.10,在苏州市信息化教改实验项目校交流研讨活动上主题交流《数说改变——基于数据的数学和作业模式转变》。(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8.1.10,在苏州市信息化教改实验项目校交流研讨活动中,进行说课《水资源——以南水北调为例》。(苏州市教育科学究研院)

  3.我校教育教学研究文章发表获奖情况

  2014.11.11,《教育的关键是打动学生的心》,发表于《苏州日报》。

  2015.7,《大巧若拙,大拙若美—大数据背景下的学情调研及教育教学策略成效分析》,发表于《苏州教育》2015年7—8期

  2015.12,《未来教室环境下多学科融合教学的探索与反思》,获苏州市“未来教室”

  应用论文评比活动一等奖。(苏州市教育局)

  2015.12,《浅析未来教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助益》,苏州市“未来教室”

  应用论文评比活动二等奖。(苏州市教育局)

  2015.12,《初中地理教学与未来教室融合初探》,苏州市“未来教室”应用论文评比活动三等奖。(苏州市教育局)

  2015.12,《初中生物教学与未来教室融合的案例分析》,苏州市“未来教室”应用论文评比活动三等奖。(苏州市教育局)

  2015.12,《探寻未来教室与数学传统课堂的契合点》,苏州市“未来教室”应用论文评比活动三等奖。(苏州市教育局)

  2015.12,《随意与随心:未来教室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苏州市“未来教室”应用论文评比活动三等奖。(苏州市教育局)

  2015.12,我校在苏州市“未来教室”应用论文评比活动中获优秀组织奖。(苏州市教育局)

  2016.1,《从蒲公英课程走向核心素养》,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16.2A/3A期。

  2016.5,《未来教室环境下多学科融合教学的探索与反思》获2016年苏州市“信息化教改暨未来教室”项目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苏州市教育局、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工厂技术研究中心)

  2016.5,《基于大数据分析得英语课堂观察应用》获2016年苏州市“信息化教改暨未来教室”项目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苏州市教育局、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工厂技术研究中心)

  2017.10,《基于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多学科融合浅谈我们的实践体会》,苏州市地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苏州市地学会)

  2017,《对初中历史更高效的探索》,发表于《学园》,2017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