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苏州市光华中学!

红色校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光华速览 >> 红色校史 >> 正文

红色火焰耀光华



红色火焰耀光华


《苏州日报》高一鸣


在苏州古城阊门内,有一处幽深的里弄,叫久福里。静谧的久福里中有一所学校,名“苏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学校73年前创建时校名为“吴县私立光华中学”。学校成立的背景、所取的“光华”校名都很有深意。而后,光华中学成为了中共地下党组织在苏州解放前夕的秘密据点与基地。

校名之义:培育后人光耀中华

吴县私立光华中学,成立于抗战刚刚胜利后的1946年。学校的筹备者,均是有志于“教育救国”的苏州籍开明人士。其中有著名历史学家、时任复旦大学教授的顾颉刚,有著名职业教育家、时任江苏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校长的邓邦逖,而发起者为国学教授金东雷。金东雷是国学大师金松岑、章太炎的弟子,与李根源情谊颇深,时任东吴大学教授,授国学课。

金东雷等人目睹抗战虽然胜利,但不少被日寇破坏的学校却因经费局促不能及时复校,致使大批青少年失学,因而心急如焚,萌生了筹资办学的念头。1946年8月,一所专门接纳失学学子入学的中学,在久福里的一条叫牛衙场(现称牛牙场)的小弄堂里成立(初创时暂租借景德路和高师巷两处私宅办公)。金东雷任学校董事长,顾颉刚、邓邦逖等为校董事会董事。

新办学校该叫什么校名?金东雷、顾颉刚、邓邦逖等校董事认为:国家历多年战乱后,社会动荡人气低落。比之社会稳定百业待举更为重要的,是应提振民心振兴教育,培育后人光耀中华。于是,校董事们形成共识:以“光华”两字为校名,最为贴切响亮,也最能表达办学之宗旨。校董事们以校名之义,立校训为:敦品立志,光耀中华。


秘密据点:以教员身份为掩护从事革命


在光华中学的专职教员与兼职教员中,有多人是中共地下党员,有的还是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

据《中共苏州地方史》“第三节 城区地下党立下脚跟积蓄力量”记载:“徐懋德,属苏常太工委的特派员,除在吴县县中教书外,还在苏州工专、光华中学、伯乐中学兼课,在东吴大学也开展了工作。”

专职教员中的范文贤、赖卫民、许甫如、蒋赉等,是由上级党组织指派,以教员身份到光华中学潜伏的中共地下党员,范文贤、赖卫民、许甫如均担任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另有教员黄肇模是民主进步组织中国民主同盟苏州支部负责人。

而光华中学的进步学生在学校的地下党员引导下,提高了思想觉悟,金重固、范为霖、徐祖骝、朱维灏、沈家骏、戴荣根、金玉辉等进步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又有杨授经、钱国良、程寿珍、曹余濂、吴翼圣等10多名进步学生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时,在党团组织周围还团结了一批可靠的学生积极分子。以地下党员金重固为学生会主席的光华中学学生会,成为了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进步外围学生组织。学生党团员和进步学生在党的指引下,利用所掌握的学生会领导权,形成团结全校学生开展进步活动的核心力量。

中共苏州地下党组织之所以选择吴县私立光华中学作为党组织活动的据点,看中的是光华中学是由民主开明人士创办主持的,具有较好的隐性保护色彩;其次,光华中学是在抗战胜利内战爆发的非常时期,以“光耀中华”宗旨立校,吸收正派敬业教员教学,学校形象风清气正。再有,校园地处偏僻,周围巷弄纵横复杂,一旦发生意外,易于撤离隐蔽。

在1946年起至苏州解放前夕,光华中学成为立于国统区苏州的一处秘密红色堡垒。以光华中学教员身份为掩护的中共地下党员,组成以中共苏州工委和中共苏州学委为领导,以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徐懋德、许甫如、赖卫民为核心,以中共外围组织“文心图书馆”为据点的组织活动形态,相继开展了在学生中发展党团员,开展群众工作,发起领导学生运动,向苏州百姓宣传解放区情况、迎接苏州解放等一系列革命进步活动。


红色基地:策划学生运动迎接苏州解放


据《中共苏州地方史》记载,抗战胜利后,身为中共苏常太工委苏昆段特派员的徐懋德,接受中共苏北六地委指示,以光华中学等学校教员身份为掩护,开展群众工作,扩大党的影响,发展党的组织。徐懋德会同陆天虹、何洛组成中共苏州工作委员会,成立地下党外围组织:文心图书馆。并发展光华中学进步学生金重固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文心图书馆的工作。

1946年底,北平发生了美军士兵强奸北京大学学生沈崇事件。北京、上海、南京等数十个城市学生群众纷纷举行示威游行。以徐懋德等为领导的中共苏州地下党组织领导苏州各学校开展斗争。光华中学进步学生用出版抗暴壁报,召开抗暴座谈会等形式,开展反美抗暴活动。

1947年5月,南京的大学进步师生在党组织领导下,发动了“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并致电各地学校,呼吁大家赴南京向国民党政府请愿。以徐懋德、赖卫民为领导的中共苏州工委适时指示苏州各学校地下党组织,从要求政府提高伙食费、改善学生伙食等问题入手,在苏州各学校中开展“反饥饿”斗争。光华中学、苏州社教学院、苏州高级工业专科学校等学校学生率先实行罢课,发表支持南京大学师生的呼吁,并选出代表赴南京请愿。

1947年11月,徐懋德因被反对派发现“面目较红”,辞去光华中学教员职务撤离苏州。

徐懋德撤离后,在光华中学任教的地下党员赖卫民、范文贤以中共苏州学委、苏州工委负责人身份,继续领导苏州学校的地下革命工作。1947年冬至1948年初,为调动苏州学生运动走向新高潮,在范文贤的秘密指导下,组织了由光华中学、慧灵女中、苏州中学、苏工专四校为发起单位,成立“苏州中等学校助学金联合会”。光华中学学生党员金重固任“苏州中等学校助学金联合会”执行委员会主席。“联合会”对外发表《宣言》,争取社会支持,推动各学校开展助学金劝募运动,有苏州13所学校上千名学生参与了大规模的“苏州中等学校助学运动”。

194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口号。中共苏州工委为加强学运工作与团结基本学生、发展学校党组织,成立了中共苏州文教区委,以领导苏州学校的合法斗争,迎接解放军打到江南解放苏州。任中共苏州文教区委委员的光华中学教员许甫如,负责领导组织光华中学、伯乐中学、苏州女师的地下党支部,引导进步学生参与学运活动,把更多的进步学生团结在党的周围。

1949年春,解放战争取得节节胜利时,中共苏州工委积极在光华中学、苏州工专等学校中组织学生开展迎接苏州解放的斗争。为防止国民党反对派在临灭亡之前破坏苏州城,许甫如等中共苏州工委文教区委负责人奉党组织指示,在光华中学、伯乐中学、苏州工专等学校中,通过在学校学生会任职的地下学生党员、进步学生,控制学生会自主领导权,建立进步学生社团与护校纠察队,团结带领广大学生投入准备迎接解放军、护校保护学校财产的斗争中去。

1949年2月,人民解放军已屯兵长江准备渡江战役,中共苏州工委文教区委印刷了有关介绍解放战争形势、中国共产党关于城市与工商业政策的宣传材料,分别送给苏州各界人士,让他们认清国民党终将失败的形势和了解我党的政策。许甫如还利用吴县总工会正召开代表大会的时机,亲笔写了一封以共产党人身份出面的致各位代表的信件,并将信件送到代表手中,让他们审时度势,为苏州的即将解放与保护国家财产出力。

1949年4月1日,发生了国民党军警特务镇压南京示威学生的“四一”流血惨案。包括光华中学、苏州中学、苏州工专、东吴大学等18所学校的学生代表召开“南京“四一”血案苏州学生后援会”,号召大家罢课游行。中共苏州工委闻知苏州的反对派准备镇压参与罢课游行学生的情报后,为保护学生,保存学校中的革命力量,许甫如等苏州工委负责人果断决定不组织学校罢课游行,改由各校分散活动进行声援。光华中学的地下学生党员组织发动学生开展节食、募捐活动,并将募捐得到的钱及所写的慰问信,派学生代表专程送到南京。

在苏州临近解放之时,已是中共地下党员的光华教员黄肇模,秘密成立中国民主同盟苏州地下支部,通过与同是光华教员的地下党员许甫如、蒋赉的联系,开展与反动势力的斗争。为让苏州百姓及时知道解放军胜利消息,黄肇模卖掉家中红木家具组装收音机,把收听到的消息用传单形式,采用邮寄、深夜沿小巷散发、塞入居民门隙等方法,向苏州百姓宣传革命形势和中共方针政策。

当人民解放军的解放步伐越来越接近古城苏州,苏州即将解放时,光华中学的地下党团组织指示已被党组织掌控的学生会,组织护校队站岗巡逻保护学校,并在校园里暗中进行关于解放军节节胜利的宣传。一些进步学生在坚持上课的同时,也偷偷向同学们传递着解放军即将解放苏州的消息。

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的当天,黄肇模以民盟苏州支部名义,连夜赶写赶排,出版了详细报道解放军进城与群众欢迎场面的《光明报·号外》,赶在清晨后散发给苏州百姓。

据《中共苏州地方党史》中刊登的《苏州解放日志》记载:1949年4月27日(上午)9时,苏州各界在开明大戏院隆重集会,欢迎解放军人城。戏院门口的台阶上,有人拿着一大摞《光明报?号外》,向欢腾的人群撒出“苏州迎来光明”喜讯……报纸上,头条消息《苏州新历史的第一页人民解放军进城,人民夹道欢迎情绪兴奋热烈解放军主力继续向敌追击中》尤为醒目,文章称“全市人民连日在蒋匪军撤退要挟与奸淫破坏之苦痛情绪下”,看见解放军“真如见远方归来之兄弟”。

苏州解放的第二天,师生发现赖卫民、范文贤、蒋赉等几名教员穿上了解放军的军服,来向他们告别。他们奉党组织的命令奔赴新的革命工作岗位。

金重固、陆思长等进步学生,也公开了中共党员的身份,杨授经等10多名学生公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的身份,杨授经于1958年任母校党支部书记。

金重固在苏州解放后,应党组织安排,参加苏州军管会青年工作队,被派赴苏州私立桃坞中学,从事组织学生进行政治学习、宣传革命道理的工作;教员许甫如调离学校去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工作,任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教员黄肇模也调离学校,受命任苏南人民行政公署监察委员,后长期担任民盟苏州市委专职领导工作。2009年,在苏州解放60周年前夕,黄肇模的儿子黄仁顺将父亲留下的有红色印记的收音机捐赠给了苏州革命博物馆,成为向参观者展示革命前辈从事地下革命活动的重要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