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足而奋进
----------个人研修成长案例
当自己还是个学生的时候,认为教书就是把老师会的变成学生会的。从未细想过怎么教,教多少,为什么而教的问题。但是现实中,当我真正站上三尺讲台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想的太过容易,在学校中学的远远不够。这时才明白了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正当我感觉到力不从心的时候,学校中的各种研修活动对我而言就好像是在沙漠中行走的人看到了绿洲。
首先是教学方面。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总是把书本上的内容详详细细、面面俱到地讲授给学生,宁可多讲绝不遗漏。可是慢慢地我发现如此上课效果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这样的方法既拖慢了教学的进度,又加重了学生的负担,重难点不突出导致学生记忆凌乱,对知识点常常是一知半解。这样的问题在我当月的汇报课中,就被师傅提了出来。此后,在每次的年级组集体备课中,同组老师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集体备课就成了我摸索课本重难点,学习如何详略得当的好机会。
还记得有一次英语组的研修活动是对新课标的解读。之所以我会印象深刻是因为那次的活动让我找到了怎么教,为什么而教的答案。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回想我自己的工作,一直从我出发,思考的是我教什么,我怎么教。从未以学生为中心去思考他们想学什么,能学什么。至于为什么而教,怕是很多人给出的答案都是为考试而教,如果作为教师,我也一直保持这样的想法,怕是学生学到的都是“哑巴英语”。而“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这句话才为我的教学指明了方向。“用”才是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交流的深入,英语的运用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才是他们日后参与社会竞争所要具备的一个重要能力。
此外,让我受益匪浅的研修活动是对校本教材的编写。每一次的研修活动都能让我更加的熟悉教材和考点,更加了解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让“以学生为中心”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一句口号。就拿讲授过去时这个时态为例,那是我拿到新教材的第一个重要语法点。我以为先给学生讲清楚过去时的概念,过去时句子的结构,学生就会很好的理解这个语法,但是在集体备课以及为学生整合适合我们学校学情的课堂练习时,我发现年级组的老师都是将学生熟悉的句子先展示给学生,通过诸多例句的出现,让学生先熟悉结构再进行讲解、练习和归纳。这时我才明白,初中的孩子尤其是我们学校英语基础薄弱的孩子还没有可以直接理解语法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他们而言,没有什么比生动的例句、场景和图像更能让他们理解和记忆。从此以后,我便讲此牢记于心,用生动的内容来代替枯燥的讲述,课堂课后调整角度,从学生出发。
还记得期末的时候,校外导师胡老师突击来推门听课,我上的便就是一堂过去式的复习课。我将整个课分为用法、结构、句型的变化等部分,每部分对应相应的例句和练习,最后在进行形式多样的复习和总结。整堂课以学生多看多练为主的形式,得到了胡老师的肯定。这其实也是对我这一年来从校内、组内研修收获的肯定。
回望过去的一年,有挫折,有失望,有收获,有成长。原以为踏出校内就不再学习,现在的感受是我还学的太少。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研修的过程都让我清楚的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好在只有知不足,才能够有明确的方向去奋进。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能通过各种的研修活动和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