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志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
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课程改革20年来,中小学语文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碎片化的知识训练、支离破碎的文本分析、写作知识主导的套路化作文练习还是屡见不鲜。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和思路,这样的状况可望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也就是,突出学科育人的思想,从知识本位切实转变到素养本位上来,聚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改变按照单节课时和碎片化内容组织课堂教学的做法,在学习任务群视野下,按照单元重新设计课堂。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等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每个学习任务群由若干学习单元组成。学习单元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每个学习任务群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进行规划和具体安排。新标准除了对教材进行这样的规划和安排之外,也给予了一线教师自主设计的空间。比如,在课程内容中有机融入地方学习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增删调改,从实际出发安排跨学科学习等等。
按照这样的学习单元设计课堂,需要坚持“以核心素养为纲,以学习为主线,以生活为基础”的原则,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单元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方法,设计连贯的有逻辑的语文实践活动,再把这些活动落实到每节课中。每节课都是单元学习活动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每节课也都体现着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思想。课堂不再是紧紧盯着几个知识点的“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那样的闭环。
单元教学设计的关键是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任务设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语言文字及其作品都反映了特定情境中的人类生活。如果把语文学习内容所反映的生活与学生当下真实的生活联系起来,激活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生活积累与生活经验,语文学习就成为学生真实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行为,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体验。整个单元的学习都发生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之中,就能增进亲切感,提高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和使用语言文字都是一种社会的行动[1]。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参与社会生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的过程,是运用语文解决社会生活中问题的过程。
真实情境中的语文学习任务可以是创造型的,如创造性写作;可以是技巧型的,如朗读、写字、说话等;也可以是解决问题,如完成拼图、填字游戏、设计图表或思维导图等;还包括日常的交流、讲故事、演讲、在剧中扮演角色、参加讨论、做口头报告、介绍项目、阅读和回答邮件等等。[2]
然而,学习任务群视野下的单元设计,要重视单元学习大任务设计,以单元大任务统领单元的各项学习活动,比如“找春天”“我是神话传讲人”“策划国庆节的语文活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探寻身边的文明”“建造我的精神小屋”“举办校园戏剧节”“我的语文学习地图”等等,用这些发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大任务整合单元学习内容和各种学习方法,设计递进的或者平行的、连贯的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这样,虽然每堂课只是整体设计中的一个部分,但仍然具有强烈的单元整体感,保证单元教学目标指向语文核心素养,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
在设计单元真实情境中任务学习的同时,也应重视学习评价的设计,体现教学即评价的理念,将评价嵌入在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刘骏,傅荣,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陆志平. 重新设计课堂[J]. 全球教育展望,202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