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苏州市光华中学!

党建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建之窗 >> 党建动态 >> 正文

党课学习资料: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一部分  会议的召开

    201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将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

    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强调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中共历次四中全会多聚焦于党风建设,而即将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主题则落脚于依法治国,以此作为全会主题,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尚属首次。有分析指出,选择这一主题反映出执政党在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的重大政策考量。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二部分  历届四中全会看点

    盘点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四中全会,发现除了1989年和2014年的开会时间分别定在6月和10月外,其他都是在9月中下旬召开。四中全会的主题很多。主要涉及经济、党内建设等重要话题。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作为议题尚属首次。

经济:

1979年----十一届四中全会

主要讨论农业发展问题。

1985年----十二届四中全会

讨论的是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草案)。

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

主要讨论国企改革问题。

党建:

1994年----十四届四中全会

党的建设问题。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

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此次十八届四中全会定了依法治国为主题,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从新一届中央上任以来掀开的反腐大幕,层层推进,至周永康被查,破除“刑不上常委”的潜规则而达到高潮。因而,顺势强化全党的依法治国理念,也是顺理成章。同时,针对十八大以来最高领导人的强势作风,外界也有不少传言,这次就是向外界郑重宣言,法律是中国政治生活的准绳,任何人不得逾越,包括最高领导层。

 

第三部分  会议的主要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要建立(一)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二)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三)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四)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五)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六项任务如下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高度评价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坚持依法执政,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第四部分  全球关注四大看点

如何减少权力对法律的干扰,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总书记就指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最大限度减少体制缺陷和制度漏洞,并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李东生、蒋洁敏、王永春、李春城、万庆良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杨金山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之前作出的给予李东生、蒋洁敏、杨金山、王永春、李春城、万庆良开除党籍的处分。

如何推进依法治国是此次四中全会最大看点。司法体制改革与反腐制度化是本次会议的两大亮点。而“法治反腐”才是反腐治本的根本出路,不依法限权、依法问责、依法治贪,前期成果很难获得制度保障,“运动式反腐”只能带来旧病复发,甚至报复性反弹。中国未来反腐将是场持久战,这有助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

    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这样评论:四中全会将向外界展示法治所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样也会采取有意义的措施推进新的司法改革。中国向着现代法治体系迈进的种种变革并不是“做样子”,而是反映了中共领导层认识到推进法治的重要性。从法治规模、强度、持续的时间以及落马官员的级别来看,习近平向公众表明,在清理贪腐问题上,他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自本届中国政府就职以来,反腐就一直是其重要政策。这次反腐运动持续时间之长、力度之大,令几乎所有人震惊。习近平的反腐行动得到了中国民众的拥护,互联网上满是支持中国国家主席重拳反腐的言论。

法国《欧洲时报》、广播电台评论中国未来反腐将是场持久战,而且更加制度化,有助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反腐制度化将有助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的“健康”与“可持续”,将惠及全世界。

国际视野对中国“依法治国”的关注,缘于西方各国早已意识到的腐败危害性,开始在制度、道德等层面约束并取得一定效果,但并没有根本解决多党制条件下的腐败问题,腐败这一顽症至今仍在大多数西方国家不同程度存在。研究反腐经验教训,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的体系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如以实行“轻罪重罚、确保制度执行的威慑力”的新加坡在20世纪50年代,贪污腐败现象相当普遍。1959年开始进行廉政建设。政府提出“让腐败者在政治上身败名裂,让腐败者在经济上倾家荡产”的口号,决心扫除“黑金政治”,出台一系列反贪污法和惩戒规则。有以下案例以正视听:新西兰对腐败行为的零容忍似乎达到不近人情的地步。国会议长仅仅因停车被罚后用国会的一纸信笺陈述原委,就被看作利用公权影响私事,最终辞职。新加坡环境发展部前政务部长曾接受印尼商人赠送的七张机票,携家人旅游,被发现后撤职并被判刑四年。一名在监狱工作的警员,只因帮犯人买条香烟收受15元“好处费”,被查出后不仅被撤职,而且判三个月徒刑。新加坡对贿赂金额不作最低限定,经典案例是“贪污110新元潜逃五年,坐监六月”,说明任何程度腐败都难逃法网。

因此,我们要打造的制度笼子,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和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以规范用权行为为重点,扩大党内民主为保证,健全制度为根本,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坚持齐抓共管,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第五部分  会议的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将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改革要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疾、突破固化的利益格局,这就需要以法治来开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更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更严格的执法、更公正的司法,能够扫清改革障碍,保障改革顺利进行。将法治与改革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成“双轮驱动”,为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更良好环境。改革与法治“两翼齐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早日实现。

法治是一个累积和渐进过程,要靠凝聚心血的顶层设计、持之以恒的协同推进。法治中国,没有看客。全会为人民“加冕”了三个新的法治定位: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正是法治中国的牢固基石,法治风尚的精神载体。与其翘首以待,不如始于足下,让我们每个人都主动投身到这个以法治为风尚和信仰的大时代。

(一)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个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六项任务

    (二)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四)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 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五)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七)司法公正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生命线

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八)大力加强法制工作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完善职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等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九)依法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