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那么,多大的数据是大数据?大数据对教育的改变是补充还是颠覆?在大数据支持下,未来的教育会是怎样的情形?……这些问题也许讨论不出一个标准答案,但是能引发一线教师思考教育的本质,继而思考如何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实现教育的创新。
为迎接新学期的到来,2月20日苏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组织了以信息化教改为重点内容的开学工作会议。上午,各实验学科的教师代表在大会上与全体教师分享了上一学期利用未来教室STARC平台开展课改的成果,结合案例分析了从教学模式、师生互动和学情分析等角度进行融合的一些尝试。下午,朱向峰校长做了题为《一个人的大数据》的专题讲座,一百多张PPT,长达两小时的讲座,教师们始终保持着认真倾听的态度,并不时地记录要点。可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改革已成为了该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朱校长的讲座十分精彩,这与他本人对信息技术的钻研是分不开的,他不仅在生活中体验信息技术带来的种种变化,如使用打车软件、点餐软件、读图软件等。还坚持在未来教室上课,在信息化环境下尝试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在他的创意下,学校开设了多学科融合的教改实验课。《跟着唐僧去西游》一课,由政治、语文、地理、音乐教师共同执教。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令老师惊讶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这让参加实验的教师们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学工具,更是实现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转变的助手。
大数据有多大?虽然大家都知道大数据这个概念,但是在日常教学中能产生多少大数据,大家并不清楚。朱校长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一天以8节课计算,假如一节课能获得20个数据,那么一学期能获得36.4万个数据。每个人每天都在产生数据,构成了大数据的一部分,最终汇聚成数据的海洋,因此,我们要运用好自己的大数据,正是个人的大数据促进了教育的变革。
大数据从哪里来?怎么用?“教学七认真”是广大教师非常熟悉的教学行为规范,从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辅导、考核、组织课外活动、指导学生自学等七个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在信息化教学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教学七认真?朱校长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如利用课堂观察量表生成大数据,对课堂教学进行实证分析;利用STARC平台的交互功能、评卷功能生成大数据等。利用大数据,能让教师抛弃大量重复的劳动,而将精力集中在教师的核心功能——即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互动、评价等。其次,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能够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学生的发展,发现以往考试成绩所反映不了的深层次问题,同时能真正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发展。
正如黄素心副校长在大会总结中所说的:大数据可以点燃教师的教学热情,汇聚起来的大数据可以温暖人,大数据一旦扎根在老师心中,能为大家打开思维的窗户。
苏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是苏州市信息化教改实验项目的重点学校,作为大数据时代的先行者,祝愿他们能在新学期中坚持创新方向,尝试更多信息化与教学融合的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