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苏州市光华中学!

学校简介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光华速览 >> 学校简介 >> 正文

中国教育报高度肯定我校公平教育办学理念并作深度报道

2019年7月11日,中国教育报对我校“蒲公英内涵养成课程”进行了深度报道。报道以《让每一朵“蒲公英”都能根植沃土——记苏州市第二十四中学以教育改革践行公平教育理念》为题,从“蒲公英少年内涵养成课程”的缘起、实践、成果等方面阐释了学校践行公平教育的办学理念。
为确保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苏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坚持“教育即服务”的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蒲公英”为象征物,以“蒲公英少年内涵养成”为主线,建设并实施“蒲公英少年内涵养成课程”。学校积极以课程育人、用文化育人,为学生提供公平优质适切的教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公平教育理念,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也为苏州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做出了自己的不懈努力!




让每一朵“蒲公英”都能根植沃土

记苏州市第二十四中学以教育改革践行公平教育理念

刘佳 刘玲 赵艳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此,中国迈入了发展的新纪元,走上了强国之路。经过40余年的发展,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基础建设不断完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而在这其中,教育是更基本也是人们更重视的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地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些讲话,明确了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接受平等的教育,成为有用之才。

苏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校建立于1946年,坐落于古城区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东眺水榭双园(拙政园、狮子林),西临古城垣阊门,南望姑苏名街观前,北靠千年古塔北寺塔,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让学校浸染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在70余年筚路蓝缕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多次重组,一代代二十四中人兢兢业业办教育,使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逐年提高,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日益提升,作为一所老牌小巷深处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苏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的发展一路追随着苏州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为确保流动就业人口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二十四中学坚持“教育即服务”的基本理念,践行“公平优质适切”的教育思想,秉承尊重多元、悦纳融合的文化特征,深入研究学生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以“蒲公英”为象征物明确内涵特质,教育教学课程设计以“蒲公英少年内涵养成”为主线,着力提升其心性、行为等素养;培养其适合“生存、发展、成就”的能力;期待其“励志致远”,融于苏州城市,成为苏州未来城市建设的优秀人才。

“蒲公英少年内涵养成课程”缘起

——给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同等优质教育的机会

江南富庶地,人文荟萃处,而苏州更是镶嵌在这片土地上的一颗明珠。这里环境宜人、经济发达;这里人文荟萃,历史厚重。随着经济文化的融合,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寻求机遇。大量涌入的外来人口给苏州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其他影响,教育就是其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问题。    “天外自来伞,飘落土随安。”蒲公英花开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它的产地遍布我国20多个省份,就像二十四中的学生来自全国很多不同省份一样。蒲公英有梦想会飞翔,不因为出身的卑微而自卑,自信而骄傲地生长成一道风景;可以团结成圆满的一个大家庭;可以独立飞翔在天空,扎根到任何一个适合生存生长的地方;风和雨是困境,但是也给了它成长的力量和依托,同在一片蓝天下,蒲公英有属于自己的骄傲。“蒲公英”似乎就是二十四中莘莘学子生活状态的生动写照,学校90%以上的学生来自苏州大市以外,他们的父母怀揣着靠努力改变命运的梦想从四面八方来到苏州,为苏州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他们的子女理应接受与苏州孩子同等优质的教育。

教育改革的根本是课程的改革,是教学方法的创新。二十四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蒲公英”为象征物,围绕其特色展开“蒲公英少年内涵养成课程”改革,希望在新的课堂模式下培养他们拥有“包容悦纳、励志致远”的气质涵养,这种气质正如蒲公英的根一样利于他们在社会中生存;培养他们“崇文创新、启智争优”的文化学养,这种学养犹如蒲公英的花一般有利于他们在社会中更好地发展;培养他们“公益和谐、兼济天下”的人文素养,这种素养就像蒲公英的“心”一样有利于他们取得社会成就。“蒲公英课程”以培养有志、有德、有能的新时代少年为课程目标,以“多元”“融合”为课程特点,将学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德育课程等融为一体,努力完善学校育人课程体系,使之更利于“蒲公英”少年感知历史文化,体察时代精神,励志致远,实现属于他们的成才梦,并以此推动社会发展,成就家庭梦、苏州梦、中国梦。

“蒲公英少年内涵养成课程”实践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基

“蒲公英少年内涵养成课程”是一个科学、完整的课程结构,学校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调整,立足实际,力求做到既满足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又符合学生个性发展。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针对学科课程内容出现交叉、社会实践活动碎片化、学习素养难以整体提升等瓶颈问题,学校开始了“课程整合、自主选修”的改革试验,将国家与校本课程内容优化整合,提炼出了蒲公英学子学习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

1.学科内渗透式整合(学科本位课程)

强调学科的独特属性和学科价值,以主题整合学科内在的逻辑、关联,使之更好地发挥学科学习素养育人的功能。一直以来,学科课程以知识体系组元,依据知识点,教学内容过于碎片化。学生难以通过支离破碎的活动进行持续的深度学习,也就难以提升学科的核心能力。学科内渗透式整合,通过由一系列的深度的、持续的、完整的课程链条发生连锁反应产生学习素养效能。

2.学科间拓展式整合(学科拓展型课程)

学科间整合,是在尊重学科基本属性和独特价值基础上的整合。它基于学习素养目标的达成,形成三种基本的学科课程拓展类型。一是基于支撑性学科的多学科融合。以某一学科作为支撑性学科,其他学科作为辅助学科与支撑性学科交织融合,共同指向主题而构成了教学的“脉络”。二是多学科并行关联融合。学科之间相互独立,根据教学目标的相似或相近,形成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学科合作样态。三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围绕同一个主题,学生基于多学科的能力和方法,进行综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各学科没有主次之分,而是随即介入,随即运用。

3.社会实践超学科式整合(综合实践型课程)

超越学科边界,将学生的学习与其社会生活、实践打通,在实际生活情境下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超学科整合课程,既是独立学科课程之外的课程,又是与学科课程形成关联的课程,即是学科课程育人的补充和弥补。同时超学科整合尤其注重通过消弭式的教育路径,促进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整体发展。

在“蒲公英课程”的开发、实践过程中,老师们不断总结经验,归纳整理形成了一些符合学生特点、适合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并将不辍反思,为形成更为规范更适合学生成长的蒲公英课程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蒲公英少年内涵养成课程”成果

——让蒲公英校园走上创新发展之路

“蒲公英课程”实施以来,学校的教学氛围越来越好,不仅为学校寻了许多解决教学问题的新思路,也为学校教育的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多维度提高了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了学校的竞争力。

1.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通过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整合学校德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依托不同的德育课程,实现德育活动的方法灵活多样;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该成果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拥有“包容悦纳、励志致远”的气质涵养。

2.满足学校评价的多元性

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针对学生实际进行个性化定制和多元评价。基于大数据手段分析和研究教学,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利用过程性实践活动衡量学生素养的发展,个性化、发展性地综合评价学生。

3.提升教师对课程的开发能力

通过课程体系的统整与实践,教师能够自主地规划活动方案、设计各类课程的教学方案、整合使用各类教学资源、对课程进行二次矫正等。通过对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从而助推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提升教师把握学科能力水平。

4.构建学生学习素养模型

基于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学生学习素养模型,有效解决学生发展需要与学习需要的统一,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构建的学生学习素养模型,指标体系主要由知识技能、动机态度、能力等构成;素质要素包括知识掌握情况、学习主动性、责任心、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等。该成果同时设计了评价量表,以实现对学生学习素养的全面客观评价。

5.提高教学方式的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体系的统整与实践,对教与学模式的转变进行了实践研究,并对学科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参考。教师开展了以多学科融合为代表的教学方式的创新,实现围绕特定主题,让不同学科的教师共上一节课,让知识的阐述更加全面、专业。学校构建以“课堂学习任务单”为载体、以“任务驱动、问题解决、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为特征、以“学”为主线的教学范式,引领学生寻问生疑、探究生智,让学生走向课堂中央,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学生开展了以常规使用学情分析系统和整理电子错题本为代表的学习方式创新,学生通过微课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搜集归纳错题,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近年来,“蒲公英课程”以其卓越的教学效果取得了教学质量的持续稳定提高,也促进学校师生在各级赛事中屡次折桂。“二十四中虽小,同样肩负着为学生提供高品质学校教育的重任,老百姓家门口的小学校也要办出大教育,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也要享受高品质的苏州教育,为此,我们将不懈努力。”沈涛校长说。70余年的奋斗与积淀成就了今天的苏州市第二十四中学;而实现公平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将带领二十四中创造更美好的明天。穿过时光的洪流,我们共同见证了它的成长;展望未知的将来,我们对它充满期望。相信在接下来的每一天,所有的二十四中人都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书写属于他们的辉煌!

(刘佳 刘玲 赵艳艳)